文物修复、古籍装帧、紫砂鉴赏……看看上海这所学校别人家的“文化艺术专业群”

时间: 2024-06-01 12:15:31 |   作者: 环保充皮纸系列

产品介绍

      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的热播,再到三星堆“黄金面具”复原工作的有序进行,文物修复工作这几年“频繁出镜”,一次次成为热议的焦点。

      能够胜任文物修复工作的究竟是一些什么人?他们又是怎样被培养出来的?在上海市信息管理学校,以文物保护与修复为代表的文化艺术专业群,凭借“艺术+科学+技术”的“育人格局”,为我们揭开了“神秘面纱”,展现出了一幅缤纷的“人才教育培训画卷”。

      这里的学生,可以说既是专业的技能型人才,又兼具深厚的审美底蕴,还具备强大的科技素养。“多才多艺”的能力背后,少不了学校独具思考的“育人秘诀”。

      要说学校文保专业的学生最幸运的是什么,一定是遇到了“2+1”中本贯通的培养模式。

      传统的中本贯通培养模式大家都很熟悉,都是“1+1”或者“1+2”模式,贯通渠道单一,对于一些特定专业人才的培养及后续发展更是显得难以为继。

      为了给人才提供更多元的输出渠道,自2017年招生以来,上海市信息管理学校就主动牵手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积极探索三所学校的合作模式,于全国首创了“2+1”模式的中本贯通专业班级,和中本贯通专业中的双学位学制。

      也就是说,在上海市信息管理学校,学生完成三年中职阶段学习后,进入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可以同时选择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辅修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修复)”,通过努力,就非常有可能毕业了双学位到手。这样的福利,全国“独此一家”。

      这种“耳目一新”的贯通模式,也实打实地给专业教学提供了更丰富的“软硬件配备”。借助更广阔的贯通资源,不仅构建了教学资源、职业技能、课程设置与整合、教学管理以及育人机制的全方位贯通,也让学生身兼两大技能:传统技艺能力和科学分析能力。

      学生们既有了文物修复的核心技能,还具备现代科学分析、检测、提出科学保护方法的能力——这正是专业的一以贯之的培养目标:努力培养“AST(艺术、科学、技术)”多学科基础的现代文物保护与修复复合型人才。

      换句话说,学生不需要过多的担心自己不够“心灵手巧”不能完成手工修复,在信息管理学校,你大可通过技术方法对文物进行数据分析,在“新潮”的科技运用中,还原传统文物之美。

      专业学习不是闭门造车。大师“手把手”带教等丰富的“历练”机会,是信息管理学校第二点“育人秘诀”。

      比如,在信息管理学校的校园里,你就能看到上海市中职校首批技能大师工作室“张品芳技能大师”工作室在此挂牌建设,你可以和被誉为非遗大师、上图“古籍医生”的张品芳团队一起交流修缮心得、完成操作实践。

      你读到的《古籍修复》《古籍装帧》《古籍藏书钤印》等古籍缮藏类相关课程,都是大师团队为学生“量身定制”特别打造出来的。

      另外,你会时不时见到相关领域的国内外著名专家、进中职课堂的大学老师、作为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专家委员、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方面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管理人员等。

      大师就在你身边,在课堂上、在活动中、在书本里,在“手把手”指导你成长的路上。

      你可以自由徜徉在绘画实训室、古籍修复与装帧实训室、书画修复与装裱实训室里,用最先进的专业教学设备修复古籍、完成陶瓷AI修复等等;你可以在民族文化节上借“妙手书医”“玉轴锦囊”“方寸钤印”“细针密缕”“宗匠陶钧”等活动,完成古籍装帧、书画装裱、藏书印篆刻、旗袍书签缝制、紫砂鉴赏,进行创意设想;你可以在上海市教育博览会、上海市中职职业体验日、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淮海+”午间课堂等活动中向社会“秀”出独到的技能风采;还可以在四川、厦门、西藏以及英国等国内外友好学校的交流中向他们介绍独到的文化艺术魅力……

      这些丰富多彩的机会和平台,与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专业在内的文化艺术专业群紧密相连,与专业课程共同构成了信息管理学校文化艺术专业群协同发展的育人态势。不仅提供了牢固的建设保障,更让学生在成长中体验和感悟着“业”的价值理念。

      更开放的育人路径,更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更权威的名师带教,更先进的实训场所、更多元的浸润氛围……让上海市信息管理学校文化艺术专业群的学生变得“炙手可热”,就业、升学均畅通无阻。

      比如文物保护与修复、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直接面临着庞大的市场需求: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物工作已进入预防性保护阶段,但中国仍停留在抢救性保护阶段,大量的文物亟需进一步进行保护。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正是国内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人才的缺乏。

      而信息管理学校文保专业的学生,能够轻松凭借着过硬的技能“BUFF”,进入文保类行业企业。

      再比如文化艺术专业群的幼儿保育专业,正是学校为适应目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为满足幼儿园对专业学前教育从业人员需求的人才储备而设立的专业。

      有数据显示,国内0—3岁的婴幼儿已超越7000万人,其中城市0—3岁的婴幼儿数量超越1000万人次。每年0-3岁5000万左右的孩子需要10-20万的早期教育工作者,巨大的需求缺口,给幼儿保育专业创造了巨大的就业前景。

      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业可以说丝毫没有压力。更何况信息管理学校保育专业的学生,往往凭借着过硬的实力,纷纷进入宛南幼儿园、机关建国幼儿园、乌南幼儿园、科技幼儿园、上海幼儿园等示范园和一级园担任保育老师,或者通过三校生高考升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继续深造。

      事实上,在既有的体系基础上,学校文化艺术专业群依然保持着强大的“自新力”,旨在给学生带来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人才需求的技能。从文物保护再到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等专业,都以数字化教学改革为契机,协同整个专业群同频共进,为打造“人工智能+”的现代化职业技能人才而不断摸索着。

      毕竟,随势而动的人才教育培训模式,才能为现代化的职业人才真正赋能。这是上海市信息管理学校的“核心秘诀”所在。(韩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