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7-12 03:25:51 | 作者: 压纹纸系列
初识桑皮纸绘画和书法作品,是10多年前在北京国家图书馆。那时候,不少国内和新疆画家对这一中国画的特殊形式,充满了新奇和兴奋,跃跃欲试。
10多年中,新疆国画院一直致力“桑皮纸上的中国画”的创作、传播和推广,使这一特殊画种得到了很多人的认识、肯定和赞扬,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2022年新年伊始,在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和田地委宣传部等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新疆国画院在乌鲁木齐市美术馆举办“桑皮纸上的魅力和田——北京新疆书画作品展”,这些桑皮纸上中国书画带着民间传统文化的一股古朴墨香,已经散发着趋向成熟、丰富的艺术魅力,其中不乏佳作。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远,为新疆国画院题写《桑皮纸上的中国画》,支持这一与众不同的展览。
桑皮纸上的中国画,从诞生时,与北京结缘。时至今日,当笔者在馆内一一欣赏北京和新疆等地知名书画家,以新疆和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民族团结、人文风情及北京援疆成果为主创题材,在新疆墨玉县桑皮纸上共同绘就的100余幅桑皮纸书画作品时,再次被这种打破了地域、民族、艺术界限的艺术新形式,被优良历史传统文化融合、传承、传播所产生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忍不住提笔写点什么,为它今后更好的发展助力。
走进展厅,一幅16米《非遗桑皮纸制作技艺》长卷顿时吸引人们眼睛。这幅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何家英、浙江知名画家黄理国、新疆国画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魏宝山三位书画家,用一年时间共同完成的整幅长卷,用中国画、书法,写意、工笔相融合的方式,描绘了新疆桑皮纸的历史渊源和制作桑皮纸的主要工艺过程,从种植桑树、采取桑皮到浸泡、剥皮,再到锤捣、发酵,还有最后的晾晒、揭纸、打磨等13道工序,每一道工序原始、朴素而又缺一不可,构成了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的全景图。
用中国书画形式重新呈现非遗桑皮纸制作技艺,正是多种优秀文化融合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它的前世今生,开拓桑皮纸的发展空间。
我们知道,桑皮纸的传统制作工艺自汉代从中原传入西域,至今仍在新疆和田、吐鲁番地区流传。2006年,新疆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虽说桑皮纸只是一种制作工艺简单粗糙的纸张,现代社会大部分人已不使用,甚至面临消逝的局面,但它所承记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却较大。而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民族传统绘画,在中国普及性相当高。二者结合, 既给桑皮纸赋予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神韵,扩大了使用范围,使它焕发新的文化生命力,同时开辟中国书画的新形式。
不仅是中国书画,画家们还在桑皮纸上进行油画、水彩水粉画的创作,让中西方绘画形式相互融合,呈现出中西文化的艺术魅力。
笔者认为,桑皮纸与绘画特别是中国画的结合,首先是绘画和特殊纸张的结合。因为纸张的特殊性,需要画家们经过反复尝试、熟悉、总结和积累经验,耐心地实践、探索和研究才能运用和把握好,这需要一个过程。但用笔墨在古老的桑皮纸上进行书画,让新疆基层各族群众更多地了解中国书画,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形地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正是当前新疆乃至中国最需要的文化力量。
因此,“桑皮纸上的中国画”是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画的结合,是多种优秀文化的融合,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方式,所产生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大于桑皮纸这种物质载体的本身。
10年中,新疆国画院坚持不懈地组织和推动桑皮纸上的中国书画的创作,为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付出了大量努力和心血,值得给予肯定。
展览中,我们看到桑皮纸上的中国书画作品,不仅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还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的技法,水墨、青绿、金碧、浅绛均有,且内容、形式和颜色等方面越来越丰富。书法作品亦见楷书、行书、草书等各书体,如无言之诗乐,奏出一股秀润淡雅、古朴清新的笔墨乐章。虽说桑皮纸的渲染度一般,但其比较结实和韧劲好,水墨与纸张交融所产生特殊效果,与宣纸不同,这正是桑皮纸中国书画的个性。
正是这份个性,使桑皮纸这种古老制作技艺,以朴素自然的气息和所包涵传统文化的内涵,变得可亲可爱起来,让人们感觉到桑皮纸并没有沉睡在历史中,而是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度,鲜活地重新走进人们视野。其结果是,活跃民间的手工艺人,对桑皮纸这种古老制作技艺的传承,有了更多信心和动力。而很多人一改过去对桑皮纸淡漠印象,对其有一种全新感观。欣赏之余,引发了画家思考如何更好地进行桑皮纸上中国画的创作,并创作更多的佳作,让“桑皮纸上的中国画”成为一种特又精的艺术形式,更好地服务于当下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
画家们在反复尝试、熟悉和积累经验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承的过程。画家们用自己的笔墨语言,采撷、挖掘和展现新疆厚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多彩的民族风情、优美的自然风光,其粗重或精细的线条在桑皮纸上散发的质朴灵气,细致描绘的笔锋,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深邃而广博的文化思考和意境,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让我们从画作中感受到繁荣发展的中国和社会稳定、团结和谐的新疆。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化要传承和发展,需要一群有担当的画家,能够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人民、为中国和新疆鼓与呼。我们有幸看到,在新疆国画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魏宝山带领和组织下,众多疆内外画家凭着对“桑皮纸上的中国画”创作的热爱和执着,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智慧,在桑皮纸上精心画作,正能量的题材和内容,妙手笔墨的丹青描绘,让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经过融合、创新和转化,一直不断地传承,潜移默化中以文化人,润物无声中培根铸魂,发挥较好的作用。
这种文化传承,使桑皮纸和中国书画的文化内涵始终保持着生命力,绵延不断,成为推动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的一支有生力量。
当下,人们不再感叹古老的桑皮纸渐行渐远。“桑皮纸上的中国画”的创作和传播,已经让昔日被现代冷落的“大雅”,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
从最初“蓝靛金箔——中国画·桑皮纸绘画作品展”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展出,到“桑皮纸上的中国画——全国美术作品巡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桑皮纸上的中国画作品展”“一带一路上的新疆——桑皮纸上的中国画作品展”,再到“桑皮纸上的魅力和田——北京新疆书画作品展”,新疆国画院在“桑皮纸上的中国画”基础上,还将策划推出“桑皮纸上的农民画”、“桑皮纸上的儿童画”、“桑皮纸上的水彩画”系列展览活动。新疆包括全国知名书画家参与其中,创作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和西部神韵的作品,无论是气势恢宏的天山峻岭、苍茫博大的高原雪域、古朴苍劲的沙漠胡杨,还是饶有情趣的人物画像、民俗风情,或表现以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及北京援疆成果的作品,都在传播多种优秀文化融合的桑皮纸上中国书画的艺术魅力,传播新时期新疆开放、创新、团结、和谐的精神面貌。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何家英到新疆国画院调研“桑皮纸上的中国画”创作并题写《纸传丹青》,赞誉桑皮纸“乃新疆活化石,颇具西域遗风”。
画展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桑皮纸制作技艺传承人现场表演制作桑皮纸过程,画家、文艺理论家、美术评论家的学术研讨,逐步挖掘这种特殊书画形式的技艺操作、文化内涵和发展前景,掀起一个又一个热潮,带动了书画家、传承人以及更多人的积极参与。与此同时,以广播、电视、报纸、微信、短视频等多形式、多手段的媒体宣传和全方位的传播,引起全国画界的关注,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应,并成为新疆文化艺术的一个品牌。这种传播和普及,让民间传统文化“活”起来,让全疆和全国社会各界更多地了解和认识到桑皮纸这个古老技艺,推动“桑皮纸上的中国画”走向一个更加开阔的艺术空间,同时让优良历史传统文化走进了越来越多各族群众的心里。
当然,做好“桑皮纸上的中国画”的创作和传播,还需要对其创作技法进行全面认真的思考、总结和提炼,找到最佳的创作方式;还需要围绕“桑皮纸上的中国画”进行更多的文化衍生,拓展其发展空间。我们期待,“桑皮纸上的中国画”将在今后的不断探索、创新和传播中,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未来。(文 张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