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6-05 03:16:13 | 作者: 精品装帧布系列
在艺术的边缘,独立出版物、独立艺术书展都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它们是否有着被轻视的创造力和被出版界严重忽视的内容生产力?在虚拟载体越来越靠近主流的时刻,这些独立艺术纸质出版物为何备受青年们喜爱?它们到底还有哪些值得被期待的呢?
8月末至9月中旬,abC上海艺术书展2019和油罐玩家艺术节上的UNFOLD上海艺术书展人头攒动,在观众开放日,abC艺术书展的观众队伍更是排到了黄浦江边。这多少有些让人意外。在 屏幕承载了大多数讯息的今日,有声书、电子书、开源出版物正在 冲刷着固有的出版疆界,纸质出版物不停地从青年们的日常生活中 消减、退却,但在书展上,摆在摊位上的那些漂亮纸质出版物们却不断迎来问询、购买的青年人。不知从何时开始,独立艺术出 SCOPE版物和艺术书展在青年群体中受到了热烈的追捧,但或许这只是一 些深层转变的表层涟漪。
独立艺术出版物的风潮由来已久,有趣的开本、独特的设计、 有限的数量或独一无二的手作,加上艺术的加持,给予了独立艺术出版物可读性之外的无限可能。 自由、轻松的内容生产、制作,让它从严苛的审查、高昂的制作成本、商业计算后的保守中突围而出。 除此之外,作为艺术独立出版风潮的重要推动力和展示平台,艺术书展功不可没。
在北美,2005年开始举办的纽约艺术书展,和同样由Printed Matte等非盈利书店机构主导的洛杉矶艺术书展,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已然成为独立艺术出版人的聚集地;而在欧洲,LUMA基金会在2010年发起的Offprint艺术书展,在巴黎和伦敦两地已形成规模; 2013年前后,全球规模最大的出版物交流盛会——德国法兰克福书展慢慢的开始设立专门的艺术家手工书专区。至于亚洲,出版业发达的日本拥有亚洲区域内最大的艺术书展——东京艺术书展。这个从2009年发起的书展,依托日本卓越的印刷技术、神保町等地的繁盛和东京当代艺术、摄影的发展,展出的独立出版物品质极佳。
中国内地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城市市集文化、独立书店 、杂志业 的发展和介入,独立出版物、艺术书展日渐活跃起来。本土艺术书展积极地在不同城市拓展的同时,慢慢的变多的独立出版机构亦出没在全球各大重要的艺术独立书展之中。它们之中最具代表 性的,当然是2015年设立的杭州DREAMER艺术书展、abC艺术书展、UNFOLD上海艺术书展和以假杂志、香蕉鱼书店、same paper、水象、三影堂等独立出版、摄影机构为代表的推手。
独立艺术书展是自由的、轻松的,在原有的刻板印象中,它好像永远都是一场被漂亮的艺术出版物和有趣的青年包围的大聚会。然而,这几年,笔者去逛独立艺术书展的期待,早就从曾经的凑热闹、寻到 一本惊艳的 纸质出版物,跨越到发现一些当代艺术世 界有趣的独立项目。还有什么比一个好的独立艺术书展更有效地聚集这些独立艺术项目吗?
在有限的书展空间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的独立项目被并置到同一空间。这是在屏幕、互联网的巨大阴影下,社区化群体的刻意选择。虚拟空间能够实现交易、讯息互通,但暂时并没有很好的方法满足青年人面对面沟通的社交欲望、接触纸质艺术出版物的真实五感体验。青年人想寻找些自由与乐子,独立出版制作者们想寻求些圈子以外的对话和不错的交易额,参与者想要保持对信息分化、世界信息茧房困境的警惕。于是,好玩的独立艺术书展召集了更多有意思的事物,形成了一个正向的循环,慢慢的变多有趣的项目加入拌着音乐、讲座和嘈杂声等“佐料”的艺术书展现场。
在 2019年上海下半年举办的abC艺术书展上,策展人毕昕和青年艺术家叶甫纳也带着她们的独立杂志《惬意忙》加入,AnyOne workspace、轴艺术小组这样的跨学科创意团队、策展小组等综合团队也带着他们的独立项目、影像资料、出版物而来。来自澳大利 亚的项目“Perimeter Edition 001-050”和艺术出版项目“Lubok Verlag”摊位前挤满了人群。观众期待着看到展览出版物中被抽出的那最有代表性的一页,或是“Lubok”系列丛书独特的油毡浮雕 版印刷书籍。而那个连艺术家组合鸟头 ( 宋涛 + 季炜煜 ) 都坐在摊位前充当摊主的项目“Illustrate Right”,则聚集起了由蒲英玮、龚旭、鸟头、李帆 (Toyoya)、姜莉莎等艺术家组成的豪华阵容。
在艺仓美术馆熙攘的abC艺术书展现场,笔者记忆最深刻的仍旧是花哨的Familiar Path。在他们的展位上,《数次转动》这个神奇的魔方出版物呈现出了一种全新的展示空间,文字在小方块的扭动之中不停被组合、共组,构成了表达的偶然和互动、自由。
相隔仅十天的UNFOLD上海艺术书展上,da大in print持续进行的独立项目“Post”以每天生成的形式生成着图像,东京摄影师田中崇嗣的作品被一张张裹着,年份裹着月份、月份裹着日份,它们有的被放在墙上全部铺开,同时,也随时能够将时间和空间压 缩,变成被折叠的纸质物。该项目的摊主月亮会热情地告诉前来翻阅的读者,在上海昌平路363号的空间内,这个展览在同期进行, 而这些出版物就像被压缩后再解压的现场,被直接运送到了读者面前。展览的空间和时间问题在此被全部解决,这是多么聪明的展示替代方案!
在独立项目外,今年的abC艺术书展还专门设置了有关纸张和印刷的板块,每一个到达此处的书迷,都可以近距离接触更多的特殊纸张研发和艺术印刷知识。这些独立艺术书展们确实是在认真推介着纸质艺术出版物的每一个环节,而那些热闹的、喧嚣的表相, 不过只是被过分放大的底色。
和以往艺术书展以摄影、杂志文化、书籍创意为主导不同,在这几年的abC 艺术书展和上海艺术书展上,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北京中间美术馆、OCAT、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等重要的本土当代机构也纷纷支起自己的摊位,仿佛独立艺术书展这一文青们的嘉年华成为了一个有关机构文献梳理、研究的角力场。这种有趣的现象, 或许和独立艺术出版物长期处在艺术界、出版界的双重边缘有着莫大的关联。
学者塞尔玛·托马斯曾在其《千禧博物馆》一文中提出,未来的博物馆将“蜷缩在出版物、典藏管理和教育之间的狭缝里”。从随后多年的实践来看,2000年后的博物馆、美术馆的发展和塞尔玛·托马斯所设想的越来越近。
出版物和公共教育不可避免地成为权衡一家机构是否值得被关注的重要指标,美术馆、博物馆,甚至画廊、非营利机构, 都设有相关的研究、出版、公共教育的岗位。在此背景下,除 了慢慢地增加展览图录的出版、引入多元的公教活动,还能做些 什么呢? OCAT设立了旨在文献研究的北京馆和图书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专门设置了可供大众阅读的文献研究中心,而上 海当代艺术博物馆、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深圳何香凝 美术馆、广州时代美术馆等每年都有大量展览文本和系列研究出版物的产出。
另一方面,双年展、艺博会、网红展览热潮不退,没有书号的展览文本、画册等纸质印刷物被数以万计地生产。与此同时,许多双年展为了更好地阐述主题,甚至都开始尝试制作围绕双年展议题相关的前沿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综合理论读本。例如, 2018年第12届上海双年展围绕主题“禹步”展开阐释的思想文本 《“禹步”读本》,以及笔者常被他人询问是否能借阅的“上海种子”文本《时间的种子——远景2116》。
这些颇费人力、物力的纸质艺术出版物,哪怕是薄薄的小册子, 在学术、选题和装帧设计上和其它公开发行的出版物相比也毫不逊色,还可以这样说,大多数市面上的艺术出版物根本没办法与它们相提并论。只是,书号过于昂贵,公开出版发行流程又过于严格、 繁琐,这些出版物中的大多数只能止步于美术馆自己的衍生品书区, 或者干脆销声匿迹。而且,体量巨大的公教活动,诸如讲座、研讨 会、读书会、工作坊等,都还没沉下心来做文字梳理和文献沉淀。美术馆、画廊机构、独立研究项目、策展人等巨大的内容生产力被闲置,这些确实是未被重视的严重浪费。
当然,造成这种浪费的并不仅仅只有当代艺术体系自身的原 因,出版界的忽视或许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笔者曾经有幸从事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艺术出版物买手和研究工作。为了寻求优质的艺术出版物,我们走遍了各大国际书展,包括诸如BIBF等重要的图书订货会以及东亚范围内的大型书店。但到最后,一种对中国艺术书籍的失望情绪笼罩着整个采购、研究过 程。因为,除了故宫出版社、古籍出版社等出版的传统中国艺术类出版物(如《石渠宝笈》《宋画全集》等),我们得知几乎无书可选,尤其是当代艺术部分。
一来中国出版社的艺术书籍在品相、装帧、印刷上敷衍、暮气沉沉,如果你习惯了欧美、日本等地的优质艺术出版物,那大抵上是看不上绝大多数的国内艺术出版物。再者,市面上的艺术出版物高度雷同,在选题上根本就没有认真对艺术读者的需求和本土艺术的内容生产做深入挖掘,书店看一圈,到哪里都是“教科书式的艺术史”“给 ** 看的艺术史”“聊绘画”的类型。这种单调、肤浅、 乏味的讲述,既浪费了中国当代艺术对外阐述、展示的机会,或许也将很大一部分可能对艺术感兴趣的人不断向更远处推,比如说那些流连于独立艺术书展的年轻人们。
另一个情况是,出版社的大部分选题编辑们离当代艺术的现场非常遥远,这极大地有碍编辑选题的市场敏锐度。这几年颇受好评的书籍,比如Thames&Hudson出版的《策展人手册》,其中文版还是由佳作书局这个独立书店推动的。
而且,中国艺术出版界非常忽视每年的书目(买手、采购选 购的目录)制作工作。要知道,欧美大型的出版社、美术馆出版机构的书目精美得如同一本精装书,书籍的封面、基础信息、书籍内容介绍、彩色的内页、年度专题与重点书都被展示得一清二楚。像每年德国Steidl、Taschen和英国Phaidon Press出的纸质书目, 都是笔者的重要收藏。因为,这些书目清晰无疑地告诉使用者什么才是一本有趣、深入又抓住人心的优质艺术书籍,这为笔者后来的艺术杂志选题工作提供了无数参考。也不知道书店采购们是如何在 国内仅有的书目、书号、作者、出版时间、价格信息上挑选到一本 好书的。
一方面,书店、买手得不到好的商品,当代艺术内容生产者的工作又被搁置、浪费;而另一方面,读者们找遍书店根本寻不到自己感兴趣的艺术读物。独立艺术书展和展出的出版物恰好弥补了这其中的一些空缺。而且,独立艺术书展并不只是有趣,abC 艺术书展甚至还设立了一个“艺术出版物文献库计划”来承担起 出版界未重视的部分责任。这似乎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多年轻 人、艺术机构越来越积极地加入到独立艺术书展。一种有效的链接正在生成。
站在艺术与出版双重边缘的独立艺术书展,虽然仍旧有诸多不成熟和未完成,但在一个被虚拟未来世界和过去消亡世界过分介入的生产中,独立艺术书展和艺术纸质物的能量似乎才刚刚开始。
顾问 范迪安/方振宁/黄笃/李振华/邵亦扬/王春辰/ 徐冰/徐累/尹吉男/赵力/张子康/朱朱
主编 郭静 副主编 顾博 策划编辑 杨扬 资深编辑 张宗希 编辑 徐伟/李珺 设计总监 曲嫣 广告总监 刘怡